emo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大宋好武夫在线阅读 - 第347章 征蓬出汉塞

第347章 征蓬出汉塞

    要去前线,还得打仗,这回,没有梁适来做后勤了,也无法再安排一个人来做后勤之事。

    所以,狄咏提前的安排,王安石,就是狄咏的后勤后盾,只是王安石在狄咏出发的时候,其实还没到汴京。

    也因为长安关中之地上次被梁适刮过一次地皮,不能逮着一只羊使劲薅,所以后勤问题不能倚靠长安,这回就得倚靠汴京了。

    依旧带个小太监,李宪。这小子上次差事做得是真不错,井井有条,用着也顺手,这次依旧带他,而今李宪,那是有官职的,正儿八经阁门使,狄咏当过这官。

    王韶,刚回京,还来不及见一见什么同窗同乡的,就被狄咏带走了,枢密院编修,跟着狄咏随军当参事文书。

    还有几百亲军,狄咏从西北带来轮戍入京的,接着带走,算是护卫。

    吴睿在西北,倒也不用带,却带了吴睿麾下三千人马,如今吴睿乃从四品的宣威将军,算是突破了武官五品的天花板,大进步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荣誉头衔一样的名称,具体官职成了捧日军副指挥使,其实这具体官职,也还是一个荣誉头衔,捧日军其实也没有实际的部队了,他依旧只是领着昔日的兵马。

    吴睿的三千人,便算是朝廷给狄咏的支援,代表朝廷的威严,朝廷支援西北的一种态度。

    杨得忠与雷达还接着随军出发,他们两个,一直都是天子亲从,代表了皇帝,也起一定的监军作用。

    然后就是三司给的一笔钱,不多,十万贯,这是狄咏的使钱,就是狄咏差事上的花费,沿途旅费,三千多人的钱粮花费,乃至狄咏请客吃饭,赏赐用度,都在其中。

    不是军费与粮饷,朝廷也没想着要打仗。

    这次,也没啥人来送,走得低调,也没啥人真的担忧,因为谁都以为不是去打仗……

    甚至连李宪杨得忠吴睿等人,也都以为不是打仗。

    这次狄咏还带了一人,刘几。

    倒也是一番运作,刘几也调到枢密院了,当编修。之所以带刘几,自然还是想着要给刘几也弄一些晋升之资,不立功,何以快速升官?事功一派副掌门,岂能一直是个小官?

    也是狄咏要让刘几长点见识,见一见血雨腥风尸山血海,在狄咏的意识里,这个时代的官员,若是身居高位,一定不能没见过血腥。

    尸山血海,一定会让人有一种升华,不论是什么样的升华,都是一个高官必须要有的见识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人自然不用说,梁适之子梁彦昌,梁彦昌就比较高端了,不是什么编修文书,乃是皇帝钦命的巡边钦使,他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差事,宣读犒赏的圣旨,就是夸一夸边军将士的功劳,体恤一下将士们的辛苦,代皇帝施仁德。

    团队不小,路途遥远。

    狄咏毫不顾忌梁彦昌刘几王韶等文官的各种情怀,更不在乎他们受不受得了,每天催促赶路,闷头飞奔,天不亮起床吃饭出发,天黑尽才下令宿营……

    不会骑马,也逼着几人学骑马,屁股磨烂了,也不等一日……

    王韶不敢多言,梁彦昌也忍着不说,唯有刘几吐槽埋怨:“兄长啊,大哥啊,小弟这屁股啊……”

    “长茧就好了……”狄咏,无情!

    倒也不是要刘几等人能骑马上阵,骑马这事,在战场上,那是保命的技能,不可不学。狄咏自是要劳其筋骨,苦其心志。

    也是狄咏对这几人寄予厚望,成大事者,就得见大场面。如文彦博那种宰相高位,却从未见过战阵,在这个时代,狄咏看来,那真是无法理解。

    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
    当真一出延安府,要入石州,就是这般景象,萧瑟,一片黄,地黄,草木黄,仿佛连天都是黄的。

    北边远处,那里有沙漠,毛乌素沙漠。不久的年代之前,那里可不是沙漠,那里甚至还有水泽,就是湖泊与湿地,叫作地斤泽。

    当真是沧海桑田,水泽变沙漠。却也是沧海桑田,千年之后,中国人又要把毛乌素沙漠消灭了,以人力的方式消灭沙漠,治沙工程,几代人不断努力,沙漠反倒又要没了。

    石州新建两城,朔方,定远,三个堡寨,破羌、定羌、宁羌。

    这些地名,都带着美好的愿望。其实真说起来,后来中国一些地名,与宋这个时代关系极深。

    比如宁夏“省”(自治区),也就是西夏安宁之意,宁夏之地,就是西夏故土。

    又比如辽宁省,就是辽国安宁之意,辽宁之地,基本也就是辽人故土。

    城池堡寨都已建好,一派新气象,甚至还有少数宋人在此牧羊,六百里地,却又显得很空旷,这在狄咏看来,那真是太浪费了,这地不住人,实在可惜……得想办法……zWWx.org

    石州城内,小狄相公又至,苗继宣带着老王头、种愕、折克柔、吴睿等人早已等候多时,便是知道要演武,各路人马皆是大部来聚。

    其实总共也没多少人,狄咏上次一走,各地人马便也都回了各地州府。石州这边,一共也不过两万多人马。

    两万编练的骑兵,也就是新的静塞军,静塞之意,也是边塞安宁之意。还有种愕与折克柔两家共六七千人。

    连苗继宣的旧部人马,也多回了麟州。因为,各地人马,都是各地本地人,必须回乡去,人家也有父母老婆孩子在家等着。移防也多是短暂的事情,不能真的常驻不走。

    古代边军,多是这样,本地人守本地,或者也可以说,外地人来当兵,结婚生子就成了本地人。屯与兵,息息相关,屯,不仅是种田,更是安家立业。从汉唐到明清,都是这样一个过程。

    王大练的两万骑兵,也多是各地之人,不是狄咏舍得给钱,便也不可能留得这些人一直驻在朔方城附近cao练,cao练几个月可以,cao练一年多,若是没有钱这个诱惑,早已思想生变。

    所以说,千万不要用现代军事观念去看古代军队,不是一个概念。一些故事里,动不动就把大批军队调这调那驻守,然后不管不顾,放着就放着了,那都是不现实的,不说什么南方兵调到北方去,就说隔壁州府的兵调过来常驻都不现实。

    乃至许多历史里,比如大汉军队驻守西域,那都是把老婆孩子都带去的……带去屯垦,依旧还是安家立业。唐朝有些许例外,天宝年间招募了一些“长征健儿”,那是真招那些主动愿意去边疆的青壮。

    为何古代当兵,一定就是安家立业?因为古人当兵一当就是一辈子,不能安家立业,必然生乱。所以,古代士兵,不论到哪里打仗,打完一定要回原驻地,除非你能安排好一切迁徙移民的事情,迁徙之地,还得让士兵觉得这里会有基本的安全保障,真的能又安家立业。

    当然,大乱世又不一样……烧杀抢掠,人吃人。每逢大乱世,必然人口暴跌,此时军队反而不是最危险的地方,而是安全比较有保障的地方,哪怕兵败,大多数乱世之军,也并非就会死,甚至并非代表了有什么大难临头,反而多会成了胜利一方的军队。

    真是这样,比如曹cao主要的军队班底,就是黄巾军的败兵……从秦朝一统之后,中原纷争,其实就没有真正大规模的杀降事件了。士卒更换效忠的人,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乃至满清与明的战争里,明朝军队也一样大规模变换阵营,战场上其实死伤还真不多。(比例而言,并非真说没多少死伤,是与明军总数的比例来说)

    连明军都如此,可见其他朝代的士卒,大多数情况下的兵败,基本就是换个服务对象,接着上战场。这里也老话重提一下,千万不要与古代的士卒过分强调什么家国情怀,他们的家国情怀强不强,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军将家国情怀强不强。

    就比如明末,吴三桂一降,麾下无数明军,立马都成了“清军”,连眼睛都不带眨的……后来吴三桂又不当“清军”了,造康熙的反,麾下“清军”,自然又是连眼睛都不带眨的……什么?吴三桂彻底败亡了?那大家这回彻底当清军了。

    (本不想说得这么详细,却又觉得必须要把这件事说清楚,不然一些书友们对于古代军队,有太多一厢情愿的理解偏差……这里其实也在解释为什么大宋那么多兵马,偏偏边境总是只有这么点人。)佩奇粉嘟嘟的大宋好武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