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o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大宋好武夫在线阅读 - 第890章 当真有大用

第890章 当真有大用

    舆图就在眼前,狄咏转着圈在看,其实也是在思索。

    还有很多问题……

    辽人在大同四州沿线,各个大小城池都是重兵在守,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消息,那就是如今辽人城池上,也摆起来了火炮。

    倒也不是什么技术泄露之类的事情,火器火药这玩意,辽人本来就有,就如宋人一样,不是什么稀罕物,只是以往没有开眼界,不知道火器可以做得这么大!更不知道这么大的火器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里,历史上,辽人宋人,从来就没有把火器火药这种东西看得太重,乃至到得一两百年之后,依旧如此,蒙古人轻易就获得了,甚至也是在这个时代,火器与火药这种东西,轻而易举就传入了中亚西亚与欧洲。

    而今,辽人开了眼界,也就见识了,再傻的人,见过一次之后,挨了打之后,也知道要照葫芦画瓢……

    所以,辽人也紧急生产了一些巨大的火炮,这种大铁疙瘩,外形上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,哪怕是山寨货,哪怕铸造工艺上不太行,哪怕火药改良上不达标……

    但,它就是能用!这是毋庸置疑的!它虽然打得近,可能炸膛,威力小一点,但能用!

    时间太短,工期紧急,它可能会炸膛,它火药威力也不足,射程也不够,它就是一个劣质山寨玩意,但,它就是能用!

    这种事,找谁也说不了理,好在,辽人火炮数量上不多,根据情报,最多不过五六十门,这是辽人生产能力与财政情况决定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狄咏为何要不断催促自己火炮运送的原因之一,就是要在数量上压倒辽人的火炮。

    这场战争,在狄咏看来,越发不能久拖了,否则辽国越来越难打。

    这事情,也告诉狄咏一个道理,宋辽之间,难以在短时间内拉开真正的技术差距,这是什么?

    这就是文明!

    哪怕狄咏此时大规模造出了燧发枪,燧发枪也不是什么有绝对核心机密的高科技产品,但凡在战场上流出了一些枪支到辽国去,不用多久,辽人就可以仿造出来。

    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火绳枪了,只要辽人见到了,不久之后,它就能造出来,质量兴许有差别,但肯定造得出来……

    为什么呢?

    因为辽人只是没见过成品而已,并不是与宋人的手工技术有差距,火药他们懂,铁器生产技术他们也有,手工业也发达,稍稍一研究,也能明白其中原理。

    所以,这些事到狄咏这里,都是压力。

    燕云十六州,再也不能拖了,燕云十六州就是辽国的文明所在,一切生产资料,工匠技艺,冶金造作,都在燕云十六州,必须要立马解决掉燕云十六州,让辽人到关外去。

    只要辽人去了关外,哪怕技术能力还有,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也没有了,也就再也无法与大宋争锋了!

    狄咏的火炮,乃至以后肯定会大规模制造的火枪,可以与全世界拉开技术代差,却独独不能与辽国拉开技术代差。

    这是起初狄咏也没有真正思考过的问题,也没有预料过的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,一切,愈发让狄咏急切。

    看着舆图,狄咏开始说话:“大军要动,不能这么等着……”

    狄谘来问:“不知大军当往哪里动?”

    狄咏一指舆图:“当派精锐向北向西,辽人在大同以北,还控制了大范围的区域,此大同之背,不可不防,若起大战,定不能腹背受敌,燕京方向,皆坚城重兵,北方之地,辽人虽然也建了不少城池,但多是人少之地,非坚城,可先动手,达旦人也在东来,如此,可保后背无忧……”

    战略上,是这个道理,大同北方与西边,是辽国西南招讨司的势力范围,西南招讨司治所,就是后世的内蒙呼和浩特,这片广大的区域,在后世还有一个专属地理名称叫作:晋察冀。

    晋就是山西,察就是察哈尔,冀就是河北,这三地的地理联系中心就是大同区域。

    现在,狄咏要进军察哈尔地区了,目的就是把大同的战线确定下来,只保留往东的一个方向,往东去就是燕京,防止辽人通过草原南下,辽人机动能力强,免得两线御敌。

    只能把辽人主力牵制在城池之间,辽人越是机动能力强,就越得在城池之间决胜。

    狄谘闻言思索着,也点头:“太傅所言在理!”

    苏辙苏轼兄弟,乃至刘几,也早已不坐了,跟着狄咏在舆图面前转悠,听得狄咏之语,也跟着看,跟着思考。

    苏辙也说:“太傅所谋,着实宽广……下官平日无事,也多对着舆图观瞧,多只想着如何让河北之军与大同之军配合,太傅一来,立马跳脱其中,如此想来,辽人奉圣州与归化州,皆要布防,此乃辽人中京大定府下大同之要道……”

    狄咏回头看了一眼苏辙,点点头,还别说,苏辙真是一点就透。所谓辽国奉圣州与归化州,其实就是后世张家口方向,这里也是后来的长城重要节点。

    苏轼听弟弟这么说,也点头:“对对对,如此布置,便可一心攻取燕京了!”

    兄弟俩一言一语,两人区别就出来了。

    苏轼,可牧内地州郡,不太适合治军之地,也就是说苏轼之才,可以在内地当一个主官,但不能在掌军的地方当主官,苏轼没有这能力。

    当然,苏轼更合适的用处,还是治学治史之类,或者当御史,当内政的智囊幕僚,这些都合适,领兵不能指望。

    苏辙,能当御史,能当智囊幕僚,也能治内政,还可以在边境治军之地。

    有些事情,还是比较现实的,交朋友是交朋友,治国是治国,不能因私废公,不能把人放在不对的地方,人的才能不一样,合适的地方也就不一样。

    念及此,狄咏看向刘几,想听刘几发表几句。

    刘几自然是要说话的,他上前比划了一下舆图,点了一个地方,说道:“若是正面战场焦灼难下,太傅,是否可以有一支奇兵,出此山坳,袭击大定府,让辽人首尾难顾?”

    狄咏心下一惊,出乎意料,当真出乎意料,刘几指的地方,此时不是什么有名的地方,但后世,这里,就叫张家口!战略要地!也是大明宣府附近!

    所以,狄咏才惊讶,惊讶刘几这份敏锐!对于战场的敏锐!

    刘几说完话,还有些忐忑不安,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对战略上的问题发表正儿八经的意见,生怕自己是胡言乱语说错了什么。

    狄咏立马得给刘几一个信心:“伯寿此言大善!此地可出,若真无奈之事,出此地,不仅可去辽人中京大定府,更可去辽人上京临潢府!可为奇袭之策!”

    刘几闻言大喜,心下一松,嘿嘿一笑:“随意胡说,有用就好,有用就好!”

    “有用,伯寿此策,当真有大用!”狄咏得让刘几保持这份敏锐的信心,这种信心很重要,若是将来刘几真的掌管边境一地,就得有这样的信心,否则必然就是在战场上瞻前顾后的性子,畏首畏尾。

    对于战争的瞻前顾后、畏首畏尾,是大宋文官的整体心态。就是来自于不自信!

    刘几再听狄咏之语,果然表情上出现了几分得意之色!

    狄咏看着,也挺开心!佩奇粉嘟嘟的大宋好武夫